[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时间的单位,及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强化计量单位的认知表象;熟练正确地进行名数的改写。
2.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启发谈话。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类计量单位?今天我们要复习每一类计量单位中有哪些具体的计量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订正:学过的计量单位有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重量、时间单位。]
第二环节:复习计量单位。
1.让学生填写计量单位表中的表1――长度单位。
表1长度单位及进率
学生填写表1后教师可用投影从高到低逐个显示单位名称和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用同样方法整理表2、表3的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表2 面积单位及进率
提出问题:
(1)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2)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表3 体积(容积)单位及进率
教师说明:建筑中把1立方米的土或石头叫做1方。
提出问题:
(1)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订正:木板钉成的箱子,长×宽×高,从外面量得出的结果是木箱的体积,从里面量得出的结果是木箱的容积。]
(2)为什么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3.填写表4――重量单位及进率。
表4 重量单位及进率
4.巩固练习。
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1)课桌桌面长60( )。
(2)一个鸡蛋的重量是42( )。
(3)小明的体重是45( )。
(4)一头大象的重量是2( )。
(5)一张写字台台面的面积是72( )。
(6)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72( )。
(7)一个茶杯的容量是250( )。
(8)一台抽水机每小时的抽水量是3( )。
5.填写表5――时间单位及进率。
表5 时间单位及进率
提出问题:
(1)一年中哪几个月有31天?30天?29天?28天?
(2)一年中有多少天?怎样计算出来的?
(3)怎样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判断练习,全员参与。
(1)每年都有365天。( )
(2)2100年是闰年,全年有366天。( )
(4)每旬都只有10天。( )
第三环节:复名数的改写。
计量的结果,要用数来表示,并且还要带上单位名称,通常把它们合起来叫做名数。
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
在实际中,同一种量却不同单位的名数,常常需要进行相互改写。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乘,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除。
1.填上适当的数。
(1)3小时20分=( )分
(3)3080克=( )千克( )克
(4)5分40秒=( )分
[订正:(1)3小时20分=(200)分
(3)3080克=(3)千克(80)克
在名数的改写中,为了简便,可以应用移小数点的位置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来写。
小结: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练习。
3千克50克=( )克
3千克50克=( )千克
2.6时=( )时( )分
5080千克=( )吨( )千克
( )立方米=32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 )平方千米=27.8公顷=( )平方米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略)